编者按:“匠心润心”是“匠心工商”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淬炼育人智慧的精品案例库,全体辅导员以九大职责为经纬,将育人实践凝练为“有温度、有解法、有共鸣”的教育叙事。案例通过真实生动的育人故事,聚焦学业预警转化、心理危机破局、网络舆情疏导等典型场景,系统展现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智慧。每个故事都深刻诠释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生动呈现了辅导员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构建“扶困、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本案例库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然而,部分特殊群体学生,如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技能薄弱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以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建档立卡贫困生W某为例,探讨其专升本失利后就业困难的成因、帮扶措施及育人启示,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二、案例介绍
W某,女,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应届毕业生,来自某偏远小镇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专升本考试失利后,W某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她性格内向、胆小,社交能力差,缺乏求职信心,个人生活能力不足。同时,其对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工作能力不强。家长因担心其安全和无法独自适应社会生活,坚持要求其留在家乡寻找工作机会。然而,其家乡所在地的村镇经济落后,缺乏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导致W某就业困难重重。
三、案例分析
(一)就业困难原因
个人因素:W某性格内向、胆小,沟通表达能力不足,专升本失利后产生自我怀疑,存在“逃避就业”心态,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和主动性。同时,实操经验不足,缺乏相关经历,对行业实际工作流程不熟悉,导致她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家庭因素:家长观念保守,父母因自身经历有限,对当前就业市场不了解,认为“稳定”比“发展”更重要,缺少对职业发展空间的理解,只看到了工作的"短期可见收益"。加上对W某的过度保护,坚持要求女儿留在身边,限制了她的就业选择范围,使她难以到外地寻找更合适的就业机会。
地域因素:家乡村镇经济落后导致就业机会匮乏,同时W某缺乏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
四、帮扶措施
(一)心理疏导与职业规划
辅导员与W某进行多次谈心谈话,了解她的内心想法和困惑,帮助其缓解焦虑,克服胆怯心理,树立自信心,建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邀请同专业已就业学生分享经验,增强其求职动力。根据W某的专业背景、求职意向和个人特点,为她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明确就业方向和目标。
(二)技能提升与实践锻炼
针对W某专业技能的不足,通过线上专门安排了相关的技能培训,如酒店服务礼仪、数字化运营软件应用等,提高她的专业技能水平。为W某提供校企合作企业和岗位,鼓励她可以先去进行岗位历练,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拓宽就业渠道与岗位推荐
学院积极发动各方资源,与W某所在地的一些企业联系,为W某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W某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意愿,为她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并协助她进行简历投递和面试准备。
(四)家长沟通与观念引导
辅导员与W某的家长进行多次沟通,向家长分析行业趋势,解释就业形势和W某的实际情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说明“外出就业”对家庭脱贫的长期价值。推荐“就近就业”折中方案(如临近家乡的县城市区的连锁酒店等企业),降低家长顾虑。
五、帮扶成效
经过近1个月系统帮扶,W某技能上有了提升,心理上也发生了积极转变,从“害怕求职”到主动投递简历,在面试过程中也能良好地展示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所学的专业知识。最终成功入职所在地市区的一所连锁酒店,经后期回访,W某工作适应良好,企业反馈良好,家长也很满意。
六、育人启示
(一)个性化帮扶是关键。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困难,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做到“一生一策”,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机制。在校期间开展职业测评,识别贫困生、心理脆弱学生等重点群体,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提前制定帮扶计划。完善就业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提升求职技巧和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明确就业方向和目标,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技能提升与实践锻炼并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实训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毕业即失业"。
(四)拓宽就业渠道与岗位推荐并举。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访企拓岗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意愿,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成功率。
(五)家校沟通与家长支持不可或缺。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过线上、家访等多种形式,增强家长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了解,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子女就业的信心和支持度。
七、案例总结
W某的案例反映了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的共性问题。通过个性化技能培训、心理支持、岗位推荐等多种方式的综合帮扶,不仅能解决短期就业难题,更能助力其长期职业发展。为我们在为此类学生就业帮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也为推动高职院校就业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作者简介:孙群,男,中共党员,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健康学院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